- 十普门 → 十普門
- ﹝出觀音玄義﹞ 普, 遍也。 門, 即能通之義。 謂菩薩以圓融中道, 妙觀通入, 常住實際理地。 故立此十門也。 〔一、 慈悲普〕, 慈能與樂, 悲能拔苦。 蓋菩薩即於一念之中, 遍觀十界善惡苦樂, 而起慈悲與拔之想。 普令眾生離一切苦, 得一切樂, 故名慈悲普。 (十界者, 佛界、 菩薩界、 緣覺界、 聲聞界、 天界、 人界、 修羅界、 餓鬼界、 畜生界、 地獄界也。 ) 〔二、 弘誓普〕, 弘者, 廣也。 誓者, 制也。 廣求勝法, 制御其心也。 謂菩薩依四諦境, 發弘誓願。 若見苦諦逼迫楚毒之相, 緣此起誓, 故言未度者令度。 若見集諦迷惑繫縛, 甚可哀傷, 約此起誓, 故言未解者令解。 若見清淨之道, 能出生死, 至安樂地, 欲示眾生, 行此道故, 乃言未安者令安。 若見滅煩惱處, 名為涅槃, 約此起誓, 故言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, 故名弘誓普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三、 明修行普〕, 行有五種不同: 一者, 聖行, 謂戒定慧; 二者, 梵行, 謂慈悲喜捨; 三者, 天行, 謂證第一義天, 由理成行故; 四者, 嬰兒行, 謂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; 五者, 病行, 謂示為六道之身, 現有三障之相, 此之次第。 五行雖菩薩所修, 而未名為普。 如涅槃經云: 復有一行, 名如來行,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。 大乘是圓因, 涅槃是圓果。 菩薩能修此之一行, 故名修行普。 (慈悲喜捨, 即四無量心也。 第一義天者, 天即天地自然之義, 謂中道之理, 無二無別, 自然而然, 非造作也。 三乘者, 聲聞乘、 緣覺乘、 菩薩乘也。 七方便者, 五停心, 別相念處, 總相念處, 此三位名外凡; 煖位、 頂位、 忍位、 世第一位, 此四位名內凡; 是七方便位也。 六道者, 天道、 人道、 修羅道、 餓鬼道、 畜生道、 地獄道也。 三障者, 業障、 報障、 煩惱障也。 ) 〔四、 斷惑普〕, 謂圓教菩薩, 即觀中道, 正破無明, 無明既破, 一切見、 思塵沙之惑自然先斷, 故名斷惑普。 (見、 思惑者, 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; 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曰思。 塵沙惑者, 謂眾生見、 思之惑種類眾多, 如塵若沙也。 ) 〔五、 入法門普〕, 謂二乘之人, 若入一法門, 則不能入二。 此即歷別之行, 證有階差。 今菩薩圓修三諦, 則無量法門, 悉入其中, 故名入法門普。 (二乘者, 聲聞乘、 緣覺乘也。 三諦者, 真諦、 俗諦、 中諦也。 ) 〔六、 神通普〕, 神名天心, 通名慧性。 天然之性, 徹照無礙, 名為神通。 謂羅漢天眼見大千世界, 辟支佛見百佛國土, 小教菩薩見河沙佛土, 皆是限量之神通。 圓教菩薩遍見法界, 而無限極。 所發六通, 自在變現, 無有限量, 故名神通普。 (羅漢, 梵語具云阿羅漢, 華言無學, 又云無生。 辟支, 梵語具云辟支迦羅, 華言緣覺。 小教菩薩者, 即藏、 通二教菩薩也。 六通者, 天眼通、 天耳通、 他心通、 宿命通、 身如意通、 漏盡通也。 ) 〔七、 方便普〕, 方, 即方法。 便, 即便宜。 修方便道, 普化眾生也。 謂二乘及小教菩薩方便化他, 則止齊其所得, 未名為普。 圓教菩薩以真俗二諦為方便, 照真, 則以真身益物; 照俗, 則以應身赴機。 資發中道, 利十界機, 故名方便普。 〔八、 說法普〕, 謂二乘及小教菩薩, 不能一時遍答眾問, 未得名普; 今圓教菩薩, 一音演法, 殊方異類, 皆悉得解, 故名說法普。 〔九、 供養諸佛普〕, 謂菩薩之所供養, 非止一佛、 一國土, 微塵諸佛, 能以身命財及一切供具, 周至十方, 供養諸佛;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, 無不供養, 故名供養諸佛普。 〔十、 成就眾生普〕, 謂圓教菩薩饒潤成熟一切眾生, 而無限量; 譬如大雨, 四方俱下, 一切卉木叢林, 遍令生長華果, 悉皆成就, 故名成就眾生普。
* * *慈悲普、 弘誓普、 修行普、 斷惑普、 入法門普、 神通普、 方便普、 說法普、 供養諸佛普、 成就眾生普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